更多>>
班级新闻
六一儿童节
消防演练
文明学生评选
默写比赛
折纸小组
校级优秀学生刘瀚文家长来学校参加节目表演
健康的孩子们
家长参与优秀学生评选
家长如何给孩子进行心理疏导
预防甲流
家长如何给孩子进行心理辅导2
内容显示页
如何帮助孩子遵守纪律遵守纪律,可能是让很多父母感到头疼的一件事。尤其是当下,孩子几乎是在多位家长的倍加呵护下成长,纪律、规则、约束的意识就更加淡薄。然而,随着孩子慢慢长大,他们会渐渐明白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,遵守纪律是必要的。那么作为父母,我们在帮助孩子形成遵守纪律的过程中,也要尽可能不伤害到孩子的感情。
时间: 2020-12-23

遵守纪律,可能是让很多父母感到头疼的一件事。尤其是当下,孩子几乎是在多位家长的倍加呵护下成长,纪律、规则、约束的意识就更加淡薄。然而,随着孩子慢慢长大,他们会渐渐明白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,遵守纪律是必要的。那么作为父母,我们在帮助孩子形成遵守纪律的过程中,也要尽可能不伤害到孩子的感情。

 

说到纪律,我们很容易想到“允许”和“限制”,因此在让孩子遵守纪律之前先要帮助他们明确什么是允许的,可以接受的;什么是不允许的,要受到限制的,也就是说孩子需要明确限制的界限。

通常父母在执行纪律时有这样几种情况:

1、一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。当这样的行为发生时,孩子获得的是赞许和表扬,例如:不迟到、对人有礼貌等。

2、一些行为的接受是有条件的。比如,第一次要求睡觉前要刷牙,没有做到,允许;第二次再要求,没有做到,还可以忍受,但情绪已经明显不悦;到了第三次,第四次时,就不能接受,甚至大发脾气。事实上“睡觉前要刷牙”应该是无条件接受的但由于家长执行的尺度不一样,导致孩子界限不清。

又或者在爸爸那是允许的,在妈妈那是有条件的。比如,妈妈说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;而爸爸说如果作业不多,可以看一会儿再写,也会导致孩子界限不清。

3、一些行为是必须限制的,不允许的。比如:撒谎。

那么在限制时,需要注意些什么呢?

1、限制行为,允许情绪。孩子想要买更多的玩具,但事先说好了,只能买1个,孩子在极不情愿的前提下做到了,但心里的情绪还没有消化,可能回到家,会哭,会发脾气,在没有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应该允许。毕竟他还是遵守了约定,这是最重要的。

2、表达限制时,语言要简洁。“今天的动画片就看到这儿。”而不是“你已经看了很长时间电视了,不能再看了。”

3、在执行一个限制时,父母和孩子之间不要形成较量的局面。

爸爸:儿子,在楼下玩了1个小时了,该回家吃饭了。”

儿子:“我还想再玩一会儿。”

爸爸:“不行,我已经说了不能!”

这时的对立主要是父亲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,而没有真正关注孩子想继续玩一会儿的愿望。爸爸可以说,那我们再玩15分钟,如果你能做到,我们就再玩一会儿,如果做不到,现在就回家。让孩子做个选择。

上述方法是一般原则,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比如,不同脾气秉性的孩子方法就有所不同。